首页 / 设计观点/国内观点

上海:“设计之都”如何抓后世博机遇

10.08

2010

2010.10.08

0

0
分享至

 第六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重头戏——“2010上海创意产业国际论坛”日前举行,主题为 “后世博”机遇与 “设计之都”畅想。中外专家在这个论坛上激荡脑力,献计献策。 

深入认识设计之都内涵

  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:加快 “设计之都”建设,实现经济发展的华丽转型。

  2010年2月上海被授予 “设计之都”称号,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 “创意城市网络”中的第7个以设计为主题的创意城市。厉无畏认为上海进入这个网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,“设计之都”是上海经济发展实现华丽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和综合的抓手。因此对于 “设计之都”内涵,要有更深入的认识。

  首先, “设计之都”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模式, “设计之都”的发展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。设计本质就是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和重构。它的主体资源是人,人的创造力、鉴赏力是实现 “设计之都”的关键要素。

  “设计之都”发展重心,必须要聚焦到创意设计人才上,要改变重硬件、轻软件的制造业的发展模式。聚集人才必须要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好的软环境。比如在资金投入、政策扶持、文化氛围等方面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,这样人才才会聚集到这儿来。

  “设计之都”也是上海城市的文化新品牌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出城市品牌, “设计之都”建设能够为上海聚集更多的设计创意资源,能够塑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品牌,成为上海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海派文化和推广海派品牌靓丽名片。

  第二, “设计之都”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当中的一员,所以我们建设 “设计之都”必须要有全球视野。所谓全球视野就是借助网络、联盟资源,一方面加快积聚设计产业的国际化人才、技术、资本和产业等各方面要素。另外要扩大上海设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,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创意设计主题活动,营销上海创意设计品牌,推广上海创意设计企业和创意设计人才。

  第三,作为 “设计之都”,我们对设计要有一个放大的概念,叫 “大设计”概念,不局限于单一的设计产业。 2008年 “设计之都”——首尔举办了一次奥林匹克的展会,在韩国提出一个概念:设计就是空气。指设计要像空气一样融合在生活里,与人共存。社会生活可以通过设计来改变。在这一发展理念下,很多时尚的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韩流。非常简单的是将普通的塑料饭盒设计成乐扣乐扣,结果这个产品在全世界风靡,为他们创造数以亿计的价值,不仅为韩国带来经济利益,而且极大提升韩国的知名度和国家形象,同时使处在金融危机重灾区的韩国走向繁荣之路。

  神户对 “设计之都”建设也提出些想法,比如说实施 “设计之都”的发展战略,他们有空间设计、经济设计、文化设计,设计目的是发挥城市个性和魅力,培育和传承城市的精神文化,把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,并张扬出去。

  厉无畏认为,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,所以要放大世博效应,形成新的文化竞争力。在世博会里可以大量吸收来自世界各地、各方面的创意概念,为 “后世博”上海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发展活力。具体来看,首先通过运用技术来把文化内涵融入到传统产业的产品、服务当中来提升它们的附加值。上海建设 “设计之都”并不一定要照搬外国模式,而应当从自身的文化基奠中来发觉自己的发展之路。 “设计之都”建设要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紧密结合,上海从加工建造基地向创意设计基地转型。通过创意和技术来把文化和传统产业融合起来发展,把传统产品变成一种时尚的产品,实现从卖产品到卖设计的转型。比如,同样的酒瓶子可以唱歌,在台湾发明了会唱歌的瓶子。咖啡的杯子会变色,利用科技的新材料,咖啡倒下去以后图案就会在咖啡杯上显示出来。再如电饭煲会说话。这些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,通过应用技术,弄一个芯片,这样说话、唱歌都可以达到了。现在不光有石库门老酒,还有石库门酒家、石库门服装,人们对石库门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,这是一个案例,通过这个设计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设计来改变我们的产品形象。

  创意产业 “后世博”机遇多

  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局大型活动部部长,他亲自指挥了世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。刘军介绍,从内容开发来看,这次世博会作了很多大胆的尝试。比如在历届世博会中,第一次把吉祥物打造208集的动画片。这部动画片世博局投资了52集,其他由江苏、南京城市来投资。随着动漫产业链的成熟,从形象到产品,再到商品这条路打通以后,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。市场已经对动漫产品、创意产品产生相当大的需求。 208集动画片既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,丰满了吉祥物形象,但是更多成为一个娱乐产品。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可以逐步地抽象出一个品牌来,不只是简单地跟上海世博会画一个等号。

  上海世博园区里每天上演100多场活动,这些活动可以留下什么?刘军的看法是,留下了比较先进的制作理念。不同的馆当中演绎的活动表现方式不是在制作奢华,而是主题的贴切,它给我们感受到文化碰撞的冲击,呼吁着娱乐、商业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。

  刘军认为,这些文化资源的沉淀,以及先进团队带来的思考是深远的,体现在两个大项目方面:一个是 “后世博”上海现有场馆的再运用、再改造,在这个空间中再重新打造一个上海人、乃至于全世界的心灵休闲空间。第二个是迪士尼项目。世博会带来制作的理念,这是留给我们的庞大的、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。

创意企业应该做自己 

  在上海建设 “设计之都”的进程中,在抓后世博机遇中,创意企业承担着重任,时下,在企业界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口号,诸如做中国的比尔·盖茨,或者是学习马云等。但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却在论坛 “圆桌讨论”中提出:没必要学习比尔·盖茨,没必要学习马云,没必要学习谁,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能成为马云,你要去学马云,一定会出很多问题,一定要走弯路。所以我不建议这样学。如果你自己两个人搞,然后再搞两个学生,毕业以后解决两个就业问题,对于就业有着很大的贡献。

  章苏阳站在投资人的角度,对创意企业总体感觉是: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实际上相当于偏艺术家。从投资角度来看,对于企业来讲偏技术人员。在这么一个人群里,说工程师将来能够变成管理干部的大概达到30%,医生和艺术家最后能够变成管理人员估计比30%低一些。大部分人需要在一种比较自由的状态下产生出好的东西。他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收入,没有一个最基本的收入是不行的。

  绝大部分创意企业规模不会很大。章苏阳在论坛上碰到一位先生,前两年他搞跟照片有关的东西。 “我说你什么时候做到10万块钱,但是现在他们已经超过10万块钱,非常不简单。也就是说这个企业要达到非常大规模的话,这是非常难的事情。它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家的事情,还需要跟特殊的资源合作在一起,这样才能够形成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。做成比较大的企业,这比其他的领域、比其他的产业模块要难。”

  他认为,对于VC、 PE、投资人来讲,需要你产业越大越好。但这个产业是非常分散的产业,它很难做成占有率达到多少的产业。比如说中国自己的电影发行和唱片发行,这有可能做到一个非常大的占有率,但其他要做到很大占有率的话,这是比较难的产业。

  如今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前途,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是它是否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。但章苏阳认为:不要看这些东西。 PE和VC投的企业并不一定好企业,没有被这帮人投的企业也并不一定是不好企业。因为VC所投资的公司仅仅是非常窄的面,是他感觉比较好的东西。 VC不是什么都可以做,在这个领域里不要有这么一个评判标准。

  如何与资本共舞

  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投资顾问王文彦介绍,目前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,创意企业和资本对接是一个双方应该共同研讨、交流的问题。他简单介绍一下管理基金对于一般传统产业进行投资的关注点。

  首选点是企业的人才团队。其次,对企业的战略、规划、设计也是比较重视的。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不管规模大小,只要企业决策、规划、战略、设计得体、精准,那发展空间的持续增长力应该是比较广阔的。三,商业模式的成型和落地。商业模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,企业增长力提升是一个基础。 还有是对企业的执行力。所谓企业的执行力,实际上就是管理、运营的能力。传统企业这方面应该没有问题,要求比较严格。创意属于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。大家提到创意无疆、天马行空。但成熟的、有希望跟资本对接的企业,应该在它创意、设计、品牌突出的基础上,内在一定有企业的经营管理,包括执行力非常重要的打造面。

  创意企业的文化建设方面也非常重要。创意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,有别于传统的企业,它有形资产方面局限性比较大,特点、特色在于企业的文化、企业无形的资产品牌。这方面扬长避短的话,应该容易引起PE基金、投资人的关注。

  目前中国的创意产业跟资本对接有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,而不是一步到位,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。可以结合学习外资银行的经验,用现成的模式来探讨,发掘一个可选择性融资的思路。可选择性融资就是股权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的混合体。既结合VC、结合PE,但又不完全等同于VC和PE,基于创意产业的行业特点、项目特点、企业自身的优劣特性来探索出一条比较新的融资管道,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中小创意企业进行服务。

  王文彦认为,现在民间资金非常充裕,但需要一个平台,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运作,需要一个职业团队结合起来去推动这样的创意产业。作为PE基金和创意产业的对接合作应该说空间非常大,需要资本的努力。对于创意企业来说获得资本要按照投资者的要求,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来进行资本化。

  创意企业应练内功

  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业利认为,创意企业要获得外界的支持,一定要先练内功。

  他说: “我学会了一个东西,工程师、设计师帮人家设计很多东西,现在知道是帮人家的投资商,或者政府来表达一个东西,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做成一个作品花,硬插在人家的土地上。要成产业,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,包括投资方如何能赚到钱,消费者如何接受你的东西。这是我们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学会的产业过程。从创意产业企业来看,你只是这个行业、产业当中的企业,只是把个人作品变成商品,变成产品,变成市场的过程。所有运营思想都应该有创意在里面,所以应该融入到过程中去。”

  孙业利介绍,所以现在做的创意园叫第二代创意园,不是以出租房子为主,而是参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和政府的共同成长。

  他认为,中国消费动漫没有多少人,但是动漫可以延伸出其他的产品。培养消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积淀、文化推广的过程,所以培养的时候就是一种策划、品牌推广的创意产业。做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融入社会需求,融入环境,这样创意产业才能够成为产业,变成创意社会,然后才有创意时代的到来。

来源:装饰榜


用户登录

同意 用户协议 或 注册协议
我要用验证码登录
还没有账户? 点我申请
服务热线
400-800-5588
微信公众号
版权所有:CopyrightR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 苏ICP备2025158746号-1
版权所有:CopyrightR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

Copyright © 2023 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津ICP备05006862号
登录